發表文章

沈淪的學校,沈淪的我們

圖片
在考碩班前,想說先去上個學分班,因為是要考跨領域的系所,不是自己本身的專長,所以想先讓自己有點概念,免得口試時要講什麼都說不出來。 一開始去時,對重回校園學習的狀態感到滿足,為很久沒有吸收養分的感覺而振奮,然而,漸漸到了學分班的最後一堂課,我卻開始對考碩班這件事情感到興致缺缺,隔天邊聽文茜世界週報,又聽到美國高等學府可以用錢打通入學,瞬間覺得當理想在這些高等學府中逝去,我們為學習而花費的金錢與時間無疑變成一場浪費。 我上的學分班每堂課由不同老師上課,有的老師不錯,有的卻把課當成長青學苑的課在上,有的會說些看不起學校,覺得學校在沈淪的一些話,有的會對自己的成就自吹自擂,老實說,我認為說這些話的老師,本身就不算是優秀的老師,一個對教學與專業有熱忱的老師,即使自身成就再高,給人的感覺都是謙卑或是對新知有渴望,一個光說學校不好,自己卻不努力讓學校變好的老師,本身就是拿著別人好處又在外說人壞話,人格都讓我質疑。 我重回學校唸書,為的根本不是那張畢業證書,我的大學學歷就足以讓我感到驕傲,我想念跨領域的碩班,只是想讓自己有系統性地學習另一門知識,我就算念完碩班,也不見得會跟人說我是碩畢,我大概也只會報我大學的校名,一個學校的招牌足以讓畢業生引以為傲,靠得是專業,而不是關說、賄賂,我知道現在大學生存困難,為了招生,很多取消了筆試,甚至美國那些私立名校為了跟這些學生的父母取得贊助,讓這些不夠格的學生擁有一流名校的畢業證書,當這些事情被踢爆的時候,其他為了知識努力辛苦的人,一切都白費了,因為他跟這些賄賂關說的學生是同一間學校畢業的,他們所有的努力都蒙上一層陰影。 這也是為何當我要考碩班時,我媽跟一些阿姨問我說要不要去幫我說一下時,我都跟他們說不用,並不是我有多高尚,我也知道人在社會上有關係總比沒關係好,但這個碩班我並不是非念不可,我也不需要這個學歷,我需要的是真材實料的學習內容,所以一個有沒有料的老師對我來說更重要,況且念在職碩班要花得錢比日碩多一倍,我何必花兩年時間和二十萬去浪費時間,會上就上,不上就不上,就算上了,我都需要考慮到底要不要念。 一紙書,能證明的事實很少,但一段真實的歷練,讓我們從言行間證明我們不只於此。----Showeruru

讓每次的選擇都有價值

圖片
2018是我調整再出發的一年,經過整整八個月沒有工作的日子,對有的人來說,也許是很恐怖的感覺,但對我來說,卻是一段很舒服、很有意義的日子。 我不是一個喜歡換工作的人,也是一個不喜歡工作的人,所以我在一開始做選擇時都很謹慎,考慮很多,但做了選擇後就會貫徹到底,當然我也會設立停損點,並不是一條路走到黑。 想想4月要離職前的心情,當時是有憤怒在心裡的,走得決然,也走得瀟灑,不過日子還是得過,時間還是在走,任何決定都要評估自己的狀況,我會選擇離職並不只是奇摩子,而是多重因素,這份工作已觸及我的停損點,而我也已經達成階段性目標,經濟狀況無虞的情況下,我做這個選擇,同時也是逼自己改變。 人,很矛盾,不想工作又不敢辭職,沒工作時憂慮未來,有工作時又厭煩上班。不過我最近倒是想通了,沒工作時,表示我們重新進入一個選擇階段,一個新局,開啟人生的下一步,表示我又往前走了,這是好事,不過我要走向哪?就是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我在找工作、自己接案、公職、念碩士班中間擺盪好久,不曉得該如何選擇,後來發現也沒什麼好選的,就全部做下去,因為任何目標都在累積中達成,所以只要依現況排出執行的先後順序,剩下就是看先執行的項目會為人生帶來什麼改變,再來做調整,因為時間不等人。 我在這段不用工作的期間,除了去唸了幾個月的語言學校,也實際做做看接案的生活,當我們只是想會覺得好像可以,但真的下去做就會發現沒有思考到的問題,像是時間管控、業務來源、定價、如何定義工作室性質、要在哪個平台經營等等,我們才會真正地開始思考。我也去查碩士班的資料,才了解報考資格和需具備的基本知識。我也去諮詢國考,真的去試聽跟看書,才曉得自己唸不唸得下去。很多事情的評估只有邊實踐邊評估才準確。 為了繼續累積資金好達成我買房的目標,所以我選擇找工作,最後選了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工作,我知道這對未來發展是好的,但我還是會產生不想上班的情緒,所以這就是我要面對的,面對自己的不喜歡時,調整心態,找到自己不喜歡的點,同時想想自己的目標,如果這是必須走的路,那就做好準備投入它,一段時間後,它肯定會給你回報。 我們可以甩手不幹,但要讓自己每次的選擇都有價值。---- Showeruru

活在當下,這坎沒過,以後一樣會遇到

圖片
活在當下,感覺幸福。很多人跟我聊過天後,會突然說「妳其實算是活在當下的人對不對?」或是有人問我「你覺得自己幸福嗎?」我通常會說「我覺得還蠻幸福的啊!」 因為我不太喜歡去做無謂的假設、比較,假設讓人過多憂心,比較讓人失了本心,而幸福感需要對自己與現狀感到滿意。因此,專注於當下的努力比較重要,不浪費當下,就不太會後悔,另外也要認同自己的選擇,選了就要認份,如果永遠在擺盪,那也沒辦法在任何一個選擇中做出成果。 有些人對於摸不清的未來,會想用算命去探詢,這固然是一種參考的方式,但我個人並不喜歡算命,我也不喜歡別人跟我說我以後會怎樣,我不認為預知未來,改變現在,可以改變既定會發生的事,因為逃避從來不是解決的辦法,今天你不過這關將來它還是會出現,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你生命中而已。 人一但知道未來會如何,就算你再不信命,也多少會影響到自己的思考,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自己去煩惱、判斷,至少最終選擇是自己的決定,那接受結果也心甘情願。有一種失敗的人格就是「怪罪」,怪罪父母教育不當、抱怨學校教學僵化、批判政府施政無能、怨嘆上天待己不公,反正一切都是別人的錯,如果一個人是這樣思考,那麼我想他一定是失敗的人,或是在前往失敗的路上。 當你在看著別人的成功而嫉妒,當你在怨嘆自己的不幸時,不如先看看當下的自己在哪裡,專注為當下的自己努力,只要開始努力,有一天一定會達到某種成果,而這個為自己努力的過程,我相信也會帶給自己幸福感,因為活得知所謂,而一關一關過,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假設讓人過多憂心,比較讓人失了本心,幸福感需要對自己與現狀感到滿意。----Showeruru

窮困也可以是一種成就

圖片
窮,不是只有壞事,很多時候它讓人成長,讓人用自己的雙手完成目標,也讓人刻骨銘心,值得說道。 小時候,我每次聽到舅舅的求學經歷,都為之嚮往,不過你們可別以為是什麼海歸的亮麗生活,這個故事裡只有窮困的學生。我的舅舅當年到台北念書時,帶著台灣人標配的大同電鍋,吃著只有白粥的白粥,住在破舊危樓裡,要洗澡還沒有熱水,得拿著臉盆裝著盥洗用具去附近的救國團洗澡,小時候的我,聽了不僅震撼,莫名地也有種嚮往。 我舅舅算是我媽這輩兄弟姐妹中最有成就的,所以當聽到他過往的求學經歷時,那種反差更震動我的神經,在我心裡,默默地覺得學生時代似乎就該如此,缺乏物質,但是精神充裕。 到了我也要唸大學的時候,我也一樣考上了台北的大學,準備北上念書,我並非刻意拮据過活,但家庭經濟條件如此,我知道我必須在每個月的花費中存下錢,有時我吃的方式對有些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晚餐有時就兩包蘇打餅,大概就八片左右;一碗皮蛋瘦肉粥或滷肉飯要分兩餐吃;一杯紅茶冰被我用油性筆在杯子上劃科度,分成十等份,一餐可以喝一格;出去租房子後,自己開火煮,還會帶便當去學校;一包青菜每次就煮一小把;吐司一定買特價25元30片一條的那種,早餐很不健康地考兩片抹奶油配即溶奶茶。或許該說好險大學就四年,不然搞不好哪天先吃死自己。 不過在我看來,我並不覺得我們家算很窮,我曾經看過一個新聞,好像一家四五口,一個月只有六千塊,我想到我每個月都有六千塊,就覺得自己很富有,所以我每個月都從中存個兩千多塊。 那時的我並不以為苦,覺得這是一種成就,是自己在為自己打拼的努力。 享受不會成為值得說嘴的事,只有辛苦的事才值得說道。----Showeruru

友誼可以是冷凍蔬菜

圖片
「友誼可以是冷凍蔬菜」是我對友誼的看法。 對我來說,說再見固然有點感傷,但也不是太難過,因為我的友誼可以是冷凍蔬菜,只要雙方不變,再度見面時就可以開始解凍,還是一樣新鮮好吃。 隨著年紀成長,會發現朋友越來越少,我是說真正的朋友,有時跟多年不見的朋友一見面,發現還能找到當年的感覺很不容易,有些人可以保持當年的感覺,有些人無法。 在我心裡,就算因為時空變化的關係,朋友幾年不見面,只要始終把對方當作是自己朋友,再見面時依舊可以延續同樣的情感,這算是另類的遠距離戀愛吧! 因為分開時所留下的記憶是如何,再見時也就從同一個時間點開封。 朋友不需要刻意約定,合得來自然而然就是朋友了,那是不必宣之於口的默契,分開也亦然。 我是一個不太容易改變的人,只要被我劃分進好朋友的圈子,我便可以數十年如一日的對待,有些朋友甚至會覺得我對有的朋友容忍度很大,其實我只是在面對事情時,會先以一個角度來看待,那就是當下發生的事跟我們之間的友誼哪個更重要?只要我決定要保有我們之間的友誼,我就不會去計較當下發生的這件事,一切都讓他過去,除非這件事情節重大或是嚴重違反個人原則。 對有些人來說或許無法認同,但這就是我對朋友的方式,也或許是一種承諾,一種「只要你不變,我就不會變」的承諾。 友誼可以是冷凍蔬菜。----Showeruru

天花板都是自己給的,做自己的上帝

圖片
我一向有個看法,就是喜歡看心靈成長書籍的人,心靈通常都有問題,篤信宗教的人,心裡通常都有苦。因為苦所以想找到解脫,但是所期待找到的出口,其實只會在自己身上,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近日得知一個長輩家的小孩自殘,還驚動警消人員,大家都非常驚訝,說那小孩平常笑臉迎人,也不是內向不親近人的類型,怎麼會去自殘。其實這也不是什麼讓人驚訝的事,有的人實質上很少去突破自己,或是缺乏智慧與宏觀的思維,只圍繞在自己身上,耽溺於個人傷春悲秋的情緒中,固然最終形成此結果的因素很多,但能改變他的只有自己。 如果一個人永遠不去瞭解時事、發展興趣、尋找目標,自然無法融入人群,自己不去融入然後說找不到人陪、沒有共通話題,這樣難道還有理了嗎?交不到真正的朋友、沒有擅長的科目、不想找工作,人生中沒有成功的經驗,最後負面情緒演變成精神疾病,把自己當病人,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做不到是正常的,其實只是在逃避而已,「因為我病了,所以我無法跟正常人一樣」,時間一久,與社會脫節更嚴重,就更難產生連結。 而人生中缺乏成功的經驗是怎麼來的?就是缺乏信念,輕言放棄,不懂得欣賞自己。 人要學會做自己的上帝,你說行自然就行,「不行、不可能」都是自己說的。像我娘就有這個小毛病,很多想做的事情,但到最後就會說「可是我沒錢」,其實沒錢就沒錢,既然沒錢是原起點,那就要去想要怎樣有錢,人要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碰到天花板,就以為到底了,其實那不過是輕鋼架的天花板,一掀就開了。 出國曾經對我們家小孩是不可能的事,一百萬曾經是我們家跨不過的門檻,但我用零星省下來的錢以及打工,讓我大學畢業後可以出國旅遊半年,之後我又用了三年半的時間,證明只要三年多,就可以存到一百萬。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我的方法或許不聰明,但我親身實踐過,所以我可以保證這是可行的,天花板都是自己給的。 其實,誰心裡沒有苦呢?有的人能走過,有的人不能,問題其實出在自己身上,不管是正面迎擊,還是自我轉念,至少心靈有問題的人,會去看心靈成長的書籍,內心有苦的人,會去尋求宗教解脫,這些人都在處理自己的情緒,嘗試找到出口,如果什麼都不做,只期望別人幫你把出口的門打開,那就一輩子把自己關在裡面吧!人生中的失敗本就是常態,但我們要有不斷嘗試的勇氣。 天花板都是自己給的。----Showeruru

人生是自己的,老闆有老闆的投資,你有你的投資

圖片
人生是自己的,老闆有老闆的投資,你有你的投資。 朋友間閒聊時,有時會抱怨工作,尤其是年輕人間很容易抱怨沒挑戰性、薪水低等理由,我也是其中之一,不過抱怨可以偶而為之,是一種情緒的抒發,如果變成常態性的處在這種情緒,就只是在養成失敗人格而已。 當我們抱怨完,要開始思考改變的可能,如果在這階段還有所圖,會繼續身在其中暫時不改變,那就不要一直抱怨,反而要想辦法在此階段做出成果,才不枉這段時間待在這裡。如果不想繼續現況,那就去改變現狀,一直抱怨卻不敢改變的人,我想也沒人有興趣聽他抱怨吧! 就像有的人有興趣出來單幹,但真要找他們出來創業時,他們絕對沒有膽辭職投入;有的人說要一起去長途旅行,真要出發時,就會說如果錢不夠或請不到假就不去了;有的人羨慕別人投資賺錢,但真要投入金錢時,卻躊躇不前。 好多的但書,好多的退路 如果沒有膽,就不要叫囂 如果不敢做,就不要羨慕 永遠想讓自己處在穩賺不賠的位置是不可能的,而且這樣是賠是賺還很難說呢! 我在前一份工作做得算不錯,在我要離職時,公司一直在試圖畫大餅慰留,不過,我真心覺得,一家企業今天想留你,是因為你有利於公司的投資,但是,自己繼續待在這,對自己是好的投資嗎?只要好好想想這個問題,就會知道答案。 為人打工,再努力、再優秀都是為人作嫁,如果願意開始嘗試自己的想法,每一分作為就都是為自己努力,我想把人生花在這上頭更有意義吧!不然人生匆匆40、50年的青壯時期,在最好的健康狀況下,都不為自己做點事也挺浪費的。 如果永遠只會擔心不成功,就不敢嘗試,那就不要抱怨,繼續做現在的工作直到退休吧!不過年老時就拜託別提年輕時的曾經了,那不過顯示出你不曾努力活過。 如果永遠都只是在計劃,那就去羨慕別人吧!人投資在哪,就會得到什麼。 投資不是說說就好,要真的下水。----Showeruru

天才與笨蛋,其實不會差太多

圖片
我的妹妹是天才,當姊姊的該怎麼辦? 同儕成長過程中,很難不去感受到差異,而最先遇到的同儕,莫過於自己的兄弟姐妹了,從小我就深刻地認知到,我是一個悟性不高的小孩,當時的我哪懂得「悟性」這兩個字,只知到自己比妹妹笨。 小時候媽媽都送我跟妹妹去學舞蹈跟鋼琴,結果,鋼琴我比妹妹早開始上,但是當妹妹開始上課後,一下子就升到跟我同一個班,而且彈得都比我好,她聽CD就可以彈出單手,我不看譜就無法彈。至於一起學的舞蹈,等到上台演出時,她是主角,我是群舞的配角,我還記得我演的是一隻魚。 到國中時,我的認知就更清晰了,我曉得我是一個必須努力的烏龜,絕對沒有僥倖。 我妹妹不喜歡上當時那位歷史老師的課,所以上課都沒在聽,等到要段考時,她就會找我幫她講當次考試範圍的課,因為我是屬於文科非常好的那種人,歷史考98、100是常態,但那是我認真唸書才能有的結果,而天才就是天才,前一晚聽我把歷史課本講完,隔天她去考試,考了92分,我要唸一個月半的書,而她只要一個晚上,隔天就可以考出一個不錯的成績,當然她是站在別人的肩膀往上走,吸收別人已經融會貫通後的資訊,但如果是我肯定沒有辦法就這樣記起來,所以說,天才跟笨蛋還是有所差別的。 不過笨蛋們並不需要因此而氣餒,天才有天才的缺陷,凡夫有凡夫的超越。不比較,在自己的原起點上努力,笨蛋不會比任何人差,只是完成時間的早晚罷了,天才先走一步,你就跟他揮揮手說再見,等你在終點碰到他時,再跟他揮揮手說我們又見面了,終歸到死棺材的尺寸都差不多,靈骨塔的格子都一樣大,天才的骨灰也不會比較環保。 像我雖然笨,但是我也一樣考上一流大學,也一樣在職場上表現優異,其實只要笨蛋夠努力,不對自己說不可能,找到信念,不斷努力,終究可以做到,只是花得時間比較長,失敗的次數比較多罷了。天才也許智商高,但情商低,笨蛋或許智商低,但受挫次數多了,反而磨練自己的心性與看事情的角度,變得更有智慧,不都各有優點嗎? 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那麼要怎麼超越自己呢? 保有信念不斷努力,笨蛋也可以與天才並駕齊驅。----Showeruru

「學歷沒有用啦!」不是沒用,只是還沒用到

圖片
不會有任何事白做,如果有,也只是你現在用不到。 我高中、大學都讀設計,畢業後也從事設計工作,但因個人性格屬性,一直比純設計人來得擅長處理行政管理工作,前一份工作也做到管理職,讓我感到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不足,所以想去管理相關系所進修,俺媽一聽就說:「早知道,你以前就不要念設計」。 當下聽了,心裡的無名火就冒了出來,其實這不是我媽第一次講這種話,不過他這種典型的B型人,想一齣是一齣,很容易受到情緒左右,我也一向不採納他的意見,我就跟他說,如果我大學就念管理,畢業出來搞不好根本不想做管理的工作,我今天就是因為學設計七年了,才會想再多學點別的東西,我現在學管理或是學外語,不代表我過去學設計叫做白學,就算我後來沒做設計,我所學到的設計思考和專業技能,都會使我在該領域有不一樣的觀點與助力,況且,如果我將來還是做設計,不管是自己開業還是做管理職,我都需要有這方面的知識。 在職場上,不少人應該都聽過「學歷沒有用啦!」的論調,我個人是非常不以為然,確實理論跟實務有很大的距離,但在你對此都一竅不通時,系統化學習可以讓人建立概念,在你的實務經驗遇到瓶頸時,學習可以觸發或提醒你遺忘的觀點,學習並不一定是念研究所,透過閱讀、當面請教或是私人機構課程等,都是一種方式,同樣地,能拿到學歷的人,一定也在這段時間內從事這方面的學習,所以學歷代表的不是學士、碩士、博士,而是學習的歷程。 更可笑的是,當社會高唱學歷無用的論點時,企業卻拿你才大學畢業作文章,說不能給你這麼高的薪水,活到現在快奔三的年紀,我真心覺得,人做你想做的事就好,別管這個社會的潛規則,話都是別人說的,但日子是你在過的,真理是給成功的人說的,只要你能闢出自己一方天地,你說的就都有道理。 不會有任何事白做,如果有,也只是你現在用不到。----Showeruru

Is Accent Important In Learning English?

圖片
A Filipino man walked into a language institution in Taiwan. He tried to apply to teach English but was turned down. The reason was that he didn't come from a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y although majored in English, earned rich experiences, and speaks standard American English. It's not fabricated rather a true story I heard recently. As a Taiwanese, I understand why they reject people from non-English speaking country to teach English even it sounds like discriminating. It's all about business consideration. No market no money, so the problem lies on customer's impression towards non native speakers. Taiwanese are still biased to foreigners. They were influenced by history, war, and technology. White people stand in a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world, so they have an impression that is thos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better than them. White superiority beats North Asian's confidence but also brings them ethnocentrism to South Asian. I met a mother at a par